查看原文
其他

张辉 2018-05-29

前两天一个记者朋友想写一篇有关小米的报道,征求我对小米产品的意见。我讲了自己对小米盒子、音箱、路由器等产品的看法。她问我在文章中怎么称呼我?有无正式的 Title?我们商量了一下,最后用了「智能产品爱好者」这个名字。

在此之前的一天,另外一位记者朋友征求我对蔚来 ES8 的看法,他第二天要去试驾,想调查一下我最想了解 ES8的哪些特性,我说「座椅的舒适度和音响效果」。这个原因也比较简单,首先其动力和运动性毋庸置疑,应该比 Model X 75D 更强。Nomi 也是很大的卖点。以上明确的优点之外,短板也是非常明显,比如续航能力,前面两块屏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实现。在这些众所周知的优缺点之外,我当然关心一个自驾游爱好者所关心的「座椅」和「音响」。他问我该如何署名?我说就叫「智能汽车爱好者」吧。

今天早晨与周梓琦早餐,她说自己今后定位为一个艺人,我谈了自己的观点:每个人就像一棵树,树的根部就是「自己」,往上分出来的枝杈是别人看到的「身份」,比如别人会看到她「艺人」的一面,别人会看到我「智能汽车从业者」的一面。我们也因此有了 Title(所谓的身份)。但这不代表我们人生的全部,我们还有很多种可能,比如我自己还可以成为一个 writer,一个布道师,一个智能产品的爱好者,一个智能汽车爱好者,一个摄影爱好者。她也可以成为一个 writer,一个美食家,一个抖音大 V。

在相关的领域和场合,我们就用合适的身份,在工作场景下,就用我在公司的身份,在其他场合,用我其他的身份。起初记者朋友们都不习惯,感觉缺少一个 XX 公司 XX 经理 的身份显得非常不正式,读者也很难对这个人的观点提起注意力。

同样的事情也出现在写书的序言和推荐语上,我这几年给若干好友的书籍分别写过序言或者推荐语,每逢他们最后需要确定我的「署名」时,因为我一概坚持去掉所在公司的 Title,而只用类似「张辉,布道师,「辉哥奇谭」主创」之类的介绍,而产生一点点小小的「意见不统一」。有时候是他们赢了(我也理解他们背后的图书编辑、出版人的需求),有时候是我赢了。

但这样的坚持还会继续,我希望大家在私下介绍我的时候,就用如下「张辉,a writer」、「张辉,产品爱好者」、「张辉,摄影爱好者」等等就够。

当然,倘若有一天我在某一方面特别出色,比如写作,就一直用「张辉,a writer」好了。

我相信自己可以在工作上取得自己应得的成就,我也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更加丰富的人,一个回归本源的人。这意味着我永远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,知道哪些虚名只是地上的枝杈。

怎么称呼我最亲切?当然是「辉哥」了!


参考文章:讲演:人生的未来之路

前一篇文章:Qi 迹

365天,每天坚持写作之139/365,爱上你的每一天!

我在「知识星球」(原来的「小密圈」)记录我每日的成长经历与感悟,这里已经汇聚1000多位朋友,请和我们在2018年共同成长:记录、分享、互助和共庆。希望你在这里能具体的学到:如何坚持每日锻炼、如何养成写作的习惯、怎样开始倾吐心声以及逐步开始实践投资。

回复「知识星球」了解如何加入。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